2021年,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、浙江野鸟会在阿拉善SEE江南项目中心的资助下,开启了“浙江飞羽课堂 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”项目,面向社会,尤其是中小学生科普鸟类知识,推动观鸟活动科学健康发展,也启发大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兴趣。
为此,“飞羽课堂”组建一支经验丰富的讲师团队,开发了《观鸟入门》《追寻“神话之鸟”》《鸳鸯和西湖的美丽故事》《城市观鸟的四大金刚》《古诗词里的鸟》《鸟类鸣叫知多少》等20多节鸟类科普课程,目前活动累计受众已超过17300人次。
很多杭州观鸟新手的第一步,就是从“飞羽课堂”《观鸟入门》课开始的。
Part 1 500元购齐入门装备
拍鸟要用上“长枪短炮”,这套设备不便宜。观鸟的门槛则低得多,最低500元以内就能买齐入门设备:一台双筒望远镜、一本鸟类图鉴。
▲观鸟入门设备
“我们在野外能观察到的鸟类,通常距离人都比较远,其中大多数的体型还很小,光靠眼睛观察未免不足,一台望远镜是十分必要的设备。”浙江野鸟会理事钱程老师建议,初学者可以选择8倍的屋脊式双筒望远镜作为第一台观鸟镜,国产三四百元的入门型号即可,红膜、红外线、夜视等花哨的功能都不需要,也不要买所谓的军用望远镜。
鸟类图鉴是用来查阅不认识的鸟类的工具书,可以帮我们了解鸟类的学名、居留型、生活习性、地理分布、保护级别甚至鸟鸣声等详细信息,是学习鸟类辨识不可或缺的资料。钱老师力推《中国鸟类观察手册》。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有记录的1491种鸟类,展示了鸟类科学手绘图4000余张,内容详实且实用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本广受业界好评的鸟类图鉴,其作者中有多位杭州鸟类专家,比如主编陈水华、编委范忠勇、钱程等。
Part 2 这些地方观鸟绝佳
杭州观鸟资源丰富,几乎每个区县都有观鸟胜地。
西湖不但是风景区,也是鸟类栖息的天堂,最佳观鸟时间11月至3月,可以观测到普通鸬鹚、鸳鸯、普通秋沙鸭、蒙古银鸥等多种特色的水鸟。杭州植物园和江洋畈生态公园,是最适合新手起步的“练兵场”,一年四季都适合观鸟,走一圈就可以轻松观察到超过20种鸟类,尤其是林鸟较为丰富。西溪湿地横跨西湖区和余杭区,已记录鸟类超过200种,莲花滩观鸟区有隐蔽式观鸟楼和观鸟亭,一年四季都适合市民观鸟,能观测到斑嘴鸭、黑水鸡、多种鹭类、水雉、寿带、三宝鸟等特色鸟类。余杭北湖草荡和南湖公园,是杭州地区记录鸟类种类最多的两处湿地,各统计到超过300种野生鸟类,最佳观鸟时间4月至5月、9月下旬至11月底,曾记录过青头潜鸭、白鹤、彩鹮、黑脸琵鹭、黄胸鹀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,也是多种候鸟迁徙途经杭州时,会停留歇脚的重要补给点。临安青山湖也是候鸟迁徙、栖息的重要场所,为内陆湖泊河流类型的观鸟地,最佳观鸟时间4月至5月、11月至12月,可以观测到白琵鹭、白额雁、鸳鸯、鸿雁等多种水鸟。钱塘大湾区湿地,为沿海滩涂湿地类型的观鸟地,是东亚——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,最佳观鸟时间3月至7月、11月至12月,可以观测到多种雁鸭类、反嘴鹬、卷羽鹈鹕、白骨顶、凤头鸊鷉等上百种鸟类。此外,半山国家森林公园、临平山、桐庐南堡湿地、淳安武强溪湿地,也都是绝佳的观鸟之所。
其实,除了这些生态环境好的观鸟地,家门口、校园、城市绿地和公园也可以享受观鸟。乌鸫、白头鹎、珠颈斑鸠、麻雀被称为城市环境中的“四大金刚”,虽然常见,但观察它们的行为和鸣叫,也非常有趣。
▲杭州观鸟地集锦
Part 3 文明观鸟拍鸟 这些事不要做
观鸟、拍鸟活动,用望远镜观察和生态摄影代替标本采集与狩猎,本意是在享受观察野生动物乐趣的同时,尽可能减少对其正常生活的影响。但是有些鸟友,为了拍到一张“出彩”的照片,有意或者无意中,打扰甚至伤害了小鸟。
我们在观鸟、拍鸟时,哪些行为是对的,哪些行为该杜绝呢?
首先,在观察时要保持安静,不要刻意惊吓、驱赶鸟类,不要有较大幅度的动作。对于处于繁殖期的鸟类不要过分接近或长时间观察,如果发现鸟儿在抱窝,不要随意透露鸟巢的位置给他人。
另外,“棚拍”(将野生鸟类关在人为布置好场景的拍摄大棚里,供拍摄者近距离拍摄),“巢拍”(通过暴露巢址甚至破坏鸟巢,进行近距离拍摄),“钓鱼式诱拍”(投喂饵料,吸引野生鸟类长时间逗留,或设置陷阱,控制野生鸟类移动,借此进行拍摄的行为),以及使用无人机近距离拍鸟等行为,不但不文明,更会对鸟类造成惊扰和伤害,甚至致死,应该杜绝。
毕竟,一张再“精彩”照片的价值,也远远抵不过一只野生鸟类生命的分量。每个人的生物多样性故事2025年9月,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杭州举办,这是该大会首次在亚太地区举办,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认可。
▲浙江飞羽课堂
据统计,杭州已记录生物物种1.6万多种,庞大的“生物朋友圈”成为杭州一张闪耀的生态名片。“人与自然”这个庞大命题,不仅是科学研究的专业工作,也与每一位普通人息息相关。每日商报推出《我和生物多样性》系列报道,讲讲我们自己的“人与自然”故事。
▲《我和生物多样性》系列报道
(来源: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