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鸟类信息网 > 鸟类大全 > 雀形目 > 织雀科

黄胸织布鸟

鸣禽
黄胸织布鸟
别名:
黄胸织雀
英文名:
Baya Weaver
拉丁名:
Ploceus philippinus
分类地位:
雀形目织雀科织布鸟属
体重:
19-30g
体长:
13-17cm

形态特征

黄胸织布鸟形态特征图

黄胸织布鸟雄鸟嘴粗厚呈锥状,头侧部呈浅褐棕色,颈侧和胸部多为茶黄色,其余下体为皮黄白色;雌鸟上体为沙褐色或棕黄色,下体为棕黄色,胸部和两肋颜色加深,两肋有黑色的条纹,背部和肩部的条纹较粗,下背到尾部羽色较浅淡,尾部较短。

雄鸟夏羽额至后颈金黄色,额基有一细小黑纵纹延至眼先,头侧黑色;上背和肩黑褐色具棕黄色羽缘,下背和腰棕黄色具不明显黑褐纵纹,尾上覆羽棕黄色;尾羽黑褐色缀有黄绿色羽缘;翼黑褐色具金棕色羽缘;下体颏、喉暗灰褐色,颈侧和胸棕色,其余下体近白色;虹膜黑褐色,喙黑色,脚肉黄色。雄鸟冬羽头侧褐色,长而宽的眉纹棕黄色,头顶至上背沙褐色具细黑褐纵纹;上体淡褐色略具纵纹,肩背部纵纹较粗;翼和尾黑褐色具黄绿色羽缘;下体棕黄色,胸胁部较深,两胁略具黑纵纹。雌鸟体色似雄鸟冬羽,上喙为角褐色,下喙为角黄色。

生态习性

黄胸织布鸟属于小型鸟类,常在枝间跳跃和鸣叫,生性活泼大胆,不太怕人,常在枝头来回跳跃,并发出“叽、叽、叽”的尖细叫声,喜欢结成数只或十多只的小群活动,甚至大群在农田上啄食稻谷。主食稻谷、草籽、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,繁殖期也吃蝗虫、甲虫、鳞翅目幼虫和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。繁殖期在4~8月,成群营巢于横斜的树枝上,以草叶、稻叶或苇叶撕成细长纤维,编织成吊挂的囊袋状或梨形巢,雄鸟筑巢,以完成一半的倒杯形巢吸引雌鸟,雌鸟认可后雄鸟再继续完成该巢。一雄多雌制,一个繁殖季同一雄鸟可分别营造数个巢,每个巢中有一只与之交配的雌鸟,雄鸟在交配之后会离开雌鸟,开始筑新巢与新的雌鸟进行交配产卵。雌鸟单独孵卵和育雏,窝卵数通常为3枚,孵化期为14~15天。雏鸟晚成,经16~17天后可离巢。

野外识别特征

小型鸟类,锥型喙粗厚,翼和尾较短;雄鸟夏羽额至后颈金黄色,头侧黑色,颏、喉灰褐色,上体沙褐色具黑纵纹,下体黄白色。

雌雄差异

羽色不同

地理分布

分布于东南亚等地。在我国分布于云南和香港等地区,为留鸟。

栖息环境

主要栖息于较为潮湿的地区,原野、水域、沼泽等,稻田、果园也有它们的踪迹。

迁徙情况

不迁徙

保护级别
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.1——无危(LC)。入选2023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定的《有重要生态、科学、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
(浏览次数:27)

以上信息来自互联网、书籍及影像资料,仅供科普学习参考。内容纠错

我要评论

* 请遵守政策法规,文明发言。

人气鸟类
百科知识
行业资讯

© 2025  www.bird21.com  鸟类信息网   版权所有    留言反馈工信部备案证号:晋ICP备2024051643号-1

“保护鸟类,维系生物多样性,守护我们共同的生态家园!”

飞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