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鸟类信息网 > 鸟类大全 > 潜鸟目 > 潜鸟科

黄嘴潜鸟

游禽
黄嘴潜鸟
别名:
白嘴潜鸟、白嘴水鸟
英文名:
Yellow-billed Loon
拉丁名:
Gavia adamsii
分类地位:
潜鸟目潜鸟科潜鸟属
体重:
4000-64000g
体长:
75-100cm

形态特征

黄嘴潜鸟形态特征图

黄嘴潜鸟的嘴粗厚而向上翘、黄白色,颈较粗,前额明显的隆起。脚位于身体后部,跗跖侧扁且较长,呈裸露无羽状态,前3趾间具蹼。繁殖期成鸟主要呈黑白两色,头部和颈部带有紫色光泽。非繁殖期羽毛颜色较为暗淡,下巴和前颈呈现白色。喙部为显著的黄色,因上喙几乎笔直,显得略微上翘。

成鸟夏羽头和颈黑色,具蓝绿色金属光泽,喉部有一条由白色斑点组成的不连续的细横纹,颈侧具宽横纹,均为白色小斑点组成(前颈至颈侧部有一条宽的白色横带,在前颈中部断开,极为醒目);上体黑色,肩、翼上覆羽至背部具阵列状的白色小斑块,尾上覆羽具小的成对排列的白斑,下体白色。胸侧和两胁黑色,具成对排列的白色纵纹和斑点;尾下覆羽具黑色横斑。

成鸟冬羽上体灰褐色,头顶和后颈淡灰褐色,颈部横纹模糊,颏、喉和前颈的白色与后颈灰褐色界限不清,非截然分开状;眼周有一圈白色,耳区常常有一黑褐色斑块;上体深褐色,背部白斑不明显,下体白色。

黄嘴潜鸟幼鸟似成鸟冬羽,色淡,上下体颜色分界模糊,背、肩和翅覆羽具淡灰白色羽缘,背部具明显的白斑。虹膜深红色,喙淡粉黄色,蹼足褐色。

生态习性

白嘴潜鸟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,偶尔亦有单只活动在较大的湖泊和海上,飞行迅速,飞行时头颈前伸,脚向后伸出,水上起飞需要助跑。在水中身体下沉较深,颈伸直,头向上举,嘴向上倾斜。善潜水,捕食鱼类,也吃水生昆虫、甲壳类、软体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。繁殖期为6~8月,单独在淡水区繁殖,营巢于苔原湖泊岸边,巢由枯草堆积而成,极为简陋。每窝产卵1~2枚,通常为2枚,卵褐色、具小的暗褐色斑。越冬于沿海水域。中国种群数量甚稀少,有记录迁徙时经过辽东半岛及福州。

野外识别特征

大型水禽,为我国最大型潜鸟。喙上翘,黄白色,前额隆起。夏羽头颈黑色泛金属蓝,下喉具一由小白斑组成的窄横条,颈侧带宽白斑横条;冬羽上体深褐色,白斑分界不明显,具白色眼圈。于海上无声,但在繁殖地发出假声尖叫,叫声高而粗。

雌雄差异

雌雄相似。

栖息环境

繁殖于北极苔原地区至西伯利亚的水域,迁徙和越冬时主要在海面或海岛上栖息。

地理分布

繁殖于俄罗斯最北部至北美最北部,在欧亚大陆北部及北美北部越冬。属于我国辽东半岛及福州的冬候鸟。

迁徙情况

迁徙。

保护级别

列入《中国物种红色名录》(2004),评估等级——未予评估(NA,中国为边缘分布区)。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IUCN)ver 3.1——近危物种(NT)。列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《有重要生态、科学、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
(浏览次数:62)

以上信息来自互联网、书籍及影像资料,仅供科普学习参考。内容纠错

我要评论

* 请遵守政策法规,文明发言。

人气鸟类
百科知识
行业资讯

© 2025  www.bird21.com  鸟类信息网   版权所有    留言反馈工信部备案证号:晋ICP备2024051643号-1

“保护鸟类,维系生物多样性,守护我们共同的生态家园!”

飞鸟